首页>动态资讯>公司动态>忆水泥标准过渡与砂厂迁址

热门阅读

忆水泥标准过渡与砂厂迁址

1954年初,北京、沈阳两建材所(室)合并管庄成立水泥研究院,建院伊始,物理室黄大能主任随即立项将现行日本软练胶砂强度检验方法,直接过渡苏联硬练方法。课题主要内容包括:研仿加工水泥胶砂成(破)型仪器设备,寻找与苏联沃尔斯克硬练标准砂质量相似的国产硬练标准砂和起草水泥系列标准等。其中难点之一就是标准砂。当时从国内采集300多个砂样中,通过多项内容的对比试验,几经淘汰,最终选中福建省平潭县芦洋浦海砂作为砂源。
那时的平潭属于省贫困县之一,水、电、燃料供应奇缺,交通十分不便,不宜建厂。工厂设在哪里?经黄大能主任牵头与平潭、福州市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同意半成品颗粒(粒径0.50-0.85mm)筛选留在岛内,成品砂在福州玻璃厂建线生产。生产线的工艺、设备设计、加工由研究院范胜昌负责,经过紧张筹组,1955年秋两地生产线建成投产。物理室派刘志祥驻厂负责质控和成品签发。通过仪器设备、标准砂等按期发放和操作人员培训,1955年底如期完成新老标准过渡。
上世纪50年代,我国水泥工业经历了大发展时期,一批旋窑企业(包括立窑)相继建成投产,标准砂用量激增,经济效益可观。50年代后期平潭经济状况已有好转,已具备建厂条件。县里希望将厂迁至平潭,几经协商,未达共识。要求研究院出面协调。院方考虑平潭的财政情况和两线合一更容易质量监管,经综合评价,院里倾向将厂迁至平潭。委派原副院长、物理室主任黄大能去福州邀请省、市、县、两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我应邀参加)联席会议,在黄大能同志的周旋协调下最终达成迁厂协议,为平潭赢得了标准砂生产经营权。日后的几十年里,厂、院精诚合作,为我国水泥工业所做贡献,功不可没。
徐文2015年元月
(作者时任物理室物理组长,全程主持标准过渡中的试验、人员培训和参与水泥标准起草工作)

标签: